2024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达1349084亿元,同比增长5%,但普通人对GDP增长的感知与真实的情况有差距。
2.中国GDP增长背后,制造业产能扩张速度惊人,但创造有价值财富能力逐年走弱,导致政府税收和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速脱节。
3.然而,AI技术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蛋糕,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和需求增长。
4.未来20年将迎来一个多姿多彩充满变化的AI时代,人类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达1349084亿元,同比增长5%。
显然,在前三季度落后的情况下,随着第四季度一揽子经济政策的落地,最终成功拿到5%的年度目标。
因为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8%。
2020年之前,中国每年GDP增长大致也就是6%左右,与5%没有本质区别。
恐怕大部分都感觉,那时候的日子比较轻松,敢消费也敢下手买房,就连各种偏僻之地的海景房都有人组团买。
2018年,税收收入在GDP占比还高达19%,2024年已经下降到14%。
GDP增长不但没有给国家创造同等增速的税收,而且也没有为居民创造同等增速的收入。
问题来了,巴掌大的一个包,就算香奈儿的包用最最最珍贵的牛皮,用最最最有经验的老师傅做出来,恐怕成本也不会超过5000块钱吧?
那为啥从物料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等都绝对没可比性的两样东西,售价却是一样的呢?
也许有人会从奢侈品价值、本身社交价值、品牌价值来解释,但这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
一辆秦plus,可能赚5000块钱就不错了(毕竟钢铁、锂电池、发动机、人力成本在那摆着)。
但中国制造业产能与营收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匹配的增量利润,相当多的行业产值增长其实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
所以看起来中国GDP增速还不错,但GDP的增速带来的好处,并不能体现在税收上,也不能体现在企业利润上,更不能体现在个人收入上。
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地,人们常常将太阳能电池板用作围栏,而非安装在屋顶上。
光伏板,一平方米硅片成本大概在200元,然后封装用的前板钢化玻璃和EVA胶膜及背板,大概75元。
导电材料银浆和铝框50块钱,再加上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比如人工、用电、零星材料零件以及设备折旧、管理成本,可能在200元左右。
也就是说,若企业管理非常完美,成本控制很严格,企业也就能盈利25元而已。
但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波动,比如原材料涨价、电费涨价、物流涨价、工人闹着涨工资,光伏企业就会亏损。
对于很多中国光伏企业来说,自己有工厂要维持,有一大群工人要养,有贷款需要还。
但问题来了,微利经营或亏本经营,虽然看起来你还在生产,还在源源不断创造GDP。
事实上我国制造业大部分同样面临的需求不振,产能过剩,企业不得不通过牺牲利润降价的代价来维持营收的地步。
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产业被中国卷得活不下去,自然要推动政府对华强硬,对中国加关税。
现在亚非拉国家是用了不少中国货,让他们能够用很少的钱过上好日子,但他们感谢我们了吗?
2023年5月4日,印度政府宣布他们已成功挖掘出一条位于中印边境达旺至色拉山口的隧道。
该隧道全长超过2500米,高度达5米,足以容纳重型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等军事装备的部署与通行。
很多人都惊了,以印度的基建能力,是怎么在高原山地这种高施工难度的地区完成如此复杂的隧道作业的?
结果,就是中国的盾构机,使得印度得以首次实现从本土迅速向中印边境达旺地区大规模部署兵力和装备的能力。
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要过上好日子,路径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推动产业升级。
这个计划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规划,这个计划同样让美国如临大敌,在2018年对我国发起全面贸易战。
结果贸易战不但没有阻止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反而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制造业推动自主可控产业升级的速度。
截止到2024年年底,《中国制造2025》计划拟定的目标全部完成的占比超过70%,部分完成的占比超过20%。
芯片我们基本拿下了14纳米的制程国产化,芯片进口从高峰时期的超过3000亿美元锐减到1000亿美元,同时还创造大量出口;
汽车我国实现年销量3000万台的佳绩,出口突破500万台,成为全世界第一;
这些成绩可喜可贺,但问题就在于,我们拿下的这些传统高端产业之后,收获的利润却非常有限。
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10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乘联会提供的数据,2024年1—11月的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7.3%,汽车行业利润率4.4%。
其中,2024年11月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5%,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3.3%。
比亚迪2024年上半年销售了161.3万辆新能源车,如果扣除手机、光伏能源等产业的净利润,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净利润约为120亿元,单车利润只有7500元。
曾庆洪痛心疾首地透露了一个数字,国内18家上市车企,仅有12家实现盈利,但净利润加起来不超过900亿元。
也就是说,我们拿下汽车这个传统的高端产业,跃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获得的结果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结果除了制造GDP之外,企业没拿到多少好处,政府没拿到多少好处,也就是增加了民众就业有点意义,但是薪资还是很低。
过去中国制造业被称为发达国家粉碎机,原因是我们一旦掌握某个行业核心技术,立马就能将这个行业产品干到白菜价,从而将国外同行纷纷卷死。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曾想用人工成本低廉的纺织业来赚取国家发展的第一桶金。
甲醛含量、pH值、染色牢度等级、异味、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含量都要符合规定标准,化工能力不够的国家根本搞不定。
也就是说,我们辛辛苦苦搞纺织,成衣,有相当一部分利润,都被外国染料厂商赚走了。
一个是为了全面替代进口货,降低中国纺织品行业的整体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比,赚取更多外汇。
比如染料厂商A在A县搞了个生产厂,红红火火,然后A市就找到染料厂商A,你看现在染料市场供不应求,能不能去B县C县D县也去投资建厂啊?
土地和税收的事情好说,只要你们建厂,帮市里解决GDP和就业岗位问题,要人要地要减税,都能满足你!
因为一定金额以内的项目,不需要报给国家发改委审批,所以也就只有少数的统筹和限制。
为了解决就业,为了拉动经济稳步的增长,一旦我们掌握某个行业核心技术,在各地谋求发展的迫切愿望驱动之下,我们产能扩张速度是惊人的。
当年各地的市长县长们跑上级要项目要审批,不都是想促进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造福本地吗?
对上级来说,也很头疼,手心手背都是肉,总不能只让A市发展,不让B市发展吧?
可是市长县长们跑得多了,如果缺乏统一调度和统筹,自然会导致产能过剩,然后导致价格内卷。
这就是要把14以这个人口规模的国家带入发达国家俱乐部的艰难之处,与几千万人口国家难度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如果一旦被中国掌握核心技术,那么即便是传统的高端产业也马上变成白菜价行业。
不仅缩小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还通过自主供应链(比如中微半导体、北方华创)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前台积电每月能做10万片14纳米芯片,现在中芯国际一降价,客户立马砍单40%,找中芯国际去生产。
也许这是中芯国际抢市场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但从另一方面,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少赚了,不就意味着中芯国际也少赚了吗?
过去一个控制汽车玻璃升降的芯片,以前国外芯片价格是3000元,现在国内芯片价格是30元。
汽车雨刮控制芯片,以前国外芯片价格是几十元,现在国内芯片价格是1.3元。
过去,我们每攻克下一个明珠,在产能爆发之前,还能吃到一波利润红利,支持税收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
目前,全世界国际贸易总体顺差一共也就是1.8万亿美元,去年中国独占1万亿美元。
也正因我们制造业已发展到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高度,但是我们GDP增长的创富能力却在逐年下降。
这10亿人住在发达国家,享受高福利、先进医疗、优质教育,以及不需要思考“明天会不会挨饿”的安心。
是非洲的矿区、南亚的纺织厂、东南亚的代工厂、拉美的贫民窟、印度的种姓底层。
一旦有更多的人按发达国家的方式生活,那就必须加大开发能源开采和粮食生产。
“如果全体中国人过上和美国人、澳大利亚人一样水准的生活,那全人类都将陷入悲惨境地!”
凭借互联网产业和信息革命带来的新生产力、新业态,通过几十年的辛勤发展,已经将3-4亿人成功带入了发达国家生活水平。
按照目前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大致只能支撑不到15亿人口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
欧美+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是原有的发达国家,人口差不多11亿。
再加上新进入这个群体的3-4亿中国人,已经把发达生活水平这个俱乐部已经挤得满满当当。
中国希望能够通过产业升级还要把剩下的10亿人口拉进这个俱乐部,那就相当吓人了。
前一阵子小红书中美对账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欧美工薪阶层的收入实际上也是捉襟见肘。
最近202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与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提出两个预言让我印象深刻:
预言1,依靠AI技术,未来人类目前已知的重大疾病在10年内都将找到对应的特效药;
但是如果在AI技术上的支持下,让人类平均寿命增长20岁左右,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人口间接增长20%。
举个例子,在智能手机之前手机只是一个通讯的工具,需求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打打电话,发发短信。
同样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碎片化时间得到充分运用,生活的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未来的汽车可能如同手机的变迁一样,从简单的交通工具变成交通的个性化玩具。
如同智能手机提升碎片化时间的价值一样,出行也会变得丰富多彩的生活组成部分。
如同过去民众为智能手机买单一样,未来的民众同样会愿意为未来的智能个性化汽车买单的。
1月21日,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宣布了一项名为“Stargate”(星际之门)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初步计划投资至少5000亿美元,其规模已能与阿波罗计划和曼哈顿计划相媲美。
因为现在的AI是基于现有素材构建的大模型,它会的东西,不会超出现有素材的范围。
AGI才是AI技术的完全体,它具有自学和解决从未接受过训练的问题的能力,能自主学习,自主科研。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未来用近乎无限的AI算力,来替代有限的人脑算力呢?
人类现在没办法实现技术突破,有没有可能是人类的脑力已经到极限了,人类的想象力也到极限了,所以没办法突破呢?
那么,如果我们不惜血本(这也是星际之门为啥要5000亿美元的原因),用不计其数的显卡和海量的电力搭建出一个超级AI大脑呢?
到时候,人类就可以从繁重枯燥的科研中解脱出来,让AGI自己思考,自己提出思路,自己计算。
我们不妨幻想一下,未来有AI控制的矿车,从地底挖矿,然后由AI控制的冶炼,生产商品,然后提供给人类。
AI研发的核聚变电站实现正向输出发电,人类完全解决能源不足的困境,结果会是如何?
那地球别说让15亿人过上发达国家生活了,全部都过上发达国家生活也不是梦想啊!
所以,AI才是未来经济发展最大的增量蛋糕,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希望。
中国人用区区600万美元的成本做出的AI模型其性能已超越了老美用上亿美元甚至10亿美元做出来的大模型。
甚至不惜以国家安全为由展开对DeepSeek调查,企图以卑劣的手段将中国这款创新大模型扼杀在摇篮中。
但如果展望未来,那么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AI革命爆发的前夜,如同21世纪初互联网革命的前夜一样。
我相信未来20年将一个多姿多彩充满变化的AI时代,我们都将有幸见证与参与这个新时代!
郑重推荐我知识星球近期的三篇含金量很高的文章,分别是《1月21日发生了什么》、《汇率的问题》、《王毅与卢比奥通话背后的玄机》。
这是一个系列,用完整的逻辑解释1月21日之后中美暗战博弈的过程,最后美方在一个重大问题上做出妥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