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程案例

多家光伏企业回应美国“关税大棒”:冷静应对对业绩影响很小

来源:M6米乐官网登录    发布时间:2025-04-10 00:54:46

2025-04-10

“美国现在对所有行业都加关税,但其实前两年他是一直针对中国光伏行业加的。在这次加征一定 ...

  “美国现在对所有行业都加关税,但其实前两年他是一直针对中国光伏行业加的。在这次加征一定的关税之前,美国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关税已经挺高的了,光伏行业的‘斗争经验’也比较丰富了。”国内某头部光伏企业从业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们受这一轮关税影响很小。

  针对美国“对等关税”所产生的影响,《华夏时报》记者正常采访了多家光伏企业。从采访得到的回应来看,绝大多数光伏企业都很镇定。一方面,国内光伏行业在美国的业务占比已经很小;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通过在东南亚设厂出口美国确实会受到关税影响,但在面对了多年的高关税之后,他们已有了应对的手段和经验,并不感到恐慌。

  近年来,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迅猛,已占据全球头部地位。但对于美国市场来说,由于美国对国产光伏产品的高关税由来已久,光伏企业在美业务的占比普遍较小。

  早在2012年,美国商务部就宣布对进口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2018年后,在“双反”基础上,还叠加了201关税、301关税等。

  具体来看,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关税政策最重要的包含以下几个类别:首先是“201关税”,即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201条,针对全世界内非美电池组件产能征收的关税,旨在保护美国本土光伏产业。2024年,美国对进口光伏组件的201关税税率为14.25%,并计划逐年下调0.25%,直至2026年2月6日到期。此前,双面光伏组件曾享受201关税豁免,但2024年5月16日,美国取消了这一豁免。

  其次是“301关税”,即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2018年,美国以所谓“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问题”为由,开始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301关税。2024年5月14日,美国将从中国直接出口的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的301关税从25%提高到50%,并于9月27日正式实施;2024年12月11日,美国宣布从2025年1月1日起,对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硅片和多晶硅的关税也提高至50%。

  还有就是“双反税”,即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应对所谓“中国光伏产品倾销和补贴”问题。不同中国企业的双反税率不同,最新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普遍税率分别是36.5%和8.47%。

  另外,美国此前就针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做了调查:2024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初步判定的涉嫌倾销幅度分别为125%、81%、70%和271%。

  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光伏企业的美国业务占比本身就很低。“我们的光伏及饲料的主体业务均不涉及美国市场出口,加征一定的关税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小。”光伏行业龙头通威股份证券事务部一位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而协鑫集成、亿晶光电的有关人员均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们基本没对美出口。

  “天合在美国的组件销售大概有5GW左右。”天合光能的有关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相对于天合光能的体量而言,5GW的组件销售仅约占百分之五。与天合光能类似的还有晶科能源与晶澳科技,他们的美国业务占比也不大。“美国全年的装机在全球的占比也不超过10%,所以美国的关税影响不会太大。”晶科能源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各家光伏企业中,阿特斯可能是美国业务占比相对较大的。“我们往美国出货其实是从东南亚出口过去,但是我们相比其他友商好的地方,是我们在美国本地有5GW的组件工厂,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可以缓冲关税的影响。”阿特斯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一方面,从客户分布来看,国内光伏巨头普遍完成了全球布局,除了国内和欧盟两大块市场以外,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都是光伏企业近两年发展的重点。“我们相对来说覆盖面比较广,基本上全球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我们客户。”前述晶科能源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另外一方面,光伏企业也习惯了在重重压力下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以阿特斯为例,为了应对欧美客户对ESG的关注,他们已连续发了四年的ESG报告。“欧美客户还有投资人都比较关注ESG的话题,我们在美股上市公司层面已经发了四年的ESG报告了。然后每一年的ESG评级,都是在行业里面领先的,这是我们的优势。”阿特斯有关人员表示。

  另外,光伏企业此前有不少通过东南亚设厂发展出口美国的业务,此次美国对东南亚征收高额关税确实会对设在东南亚的工厂产生较大影响,但他们并不对此恐慌。除了总业务占比不大的原因以外,他们在多年的激烈竞争中,也树立了对自己产品质量的信心。

  “这几年竞争下来我们正真看到,美国自己的光伏企业实验室技术还是可以的,但是量产技术不足,成本过高,是国内企业的10倍,没美国政府的补贴根本没办法过。”一位在美国有业务的光伏企业内部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