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前史上有三位名人从不同视点进行了建瓴高屋的诠释:
1: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大思想家荀况在其作品《荀子·王制》篇中初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名句。
2: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唐太宗在回复名臣魏征时在《论政体》中记叙“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敞开了三百年的盛唐全国。
3:1000多年后的2016年,习在留念赤军长征成功80周年大会上说话,劝诫全党有必要紧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忘记了公民,脱离了公民,咱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
前史2000多年牢不可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为什么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站位举动会有“言不由衷”的不同呢?究其原因大约在于:
1:嘴里说的“水”和心里想的“水”是不是相同的。标语上都知道“水”是老百姓,是人心向背,但是心里想的“水”是上级领导。
2:谁能代表“水”的问题。老百姓是集体而非个别,当遇到具体问题时会发现,谁能代表大众?谁又是大众?君不见视频某居委会领导面临小区住户联名要求发布物资发放明细时说“你们不代表大众,我才代表大众,你们无权让我发布”的豪言。
3:水和舟不要搞成“守株待兔”的联系。哲学和科学都告知咱们,世界上一切都是在不断运动之中,一种处理实践问题的办法数年都不变,宣扬数年都是肯定有用的,首先就违反根本逻辑和应战现代人类智商。
所以,理解了以上道理,才干实践做到心口共同的支持并履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补白:《有图有本相》栏目本着“让子弹飞一会”的耐性,力求复原用时刻和现实验证的真话/假话、真事/假事,不曲解、不炒作,让读者在“依据”面前看清“人人心中有杆秤,这秤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