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是指将电能、化学能、电化学能、物理能(如热能、机械能等)等不同形式的能量进行存储,再将其转化成所需的能量形式加以利用的技术,是持续发展新能源的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全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储能学科作为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在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新业态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望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发展。
多年来,中石大坚持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积极服务国家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在储能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研究成果,在储氢、储电、储热领域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为建设绿色中国作出了应有贡献。
12月6日,中国石油大学举办全国储能学科前沿学者论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高东锋,中石大校长张来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副校长李根生,和来自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等单位的师生代表200余人参加论坛。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苏义脑院士、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北京大学张锦院士等10余位储能学科领域专家作专题报告。中石大校长助理刘植昌主持论坛开幕式。
高东锋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致辞,表示中石大举办全国储能学科前沿学者论坛,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他对当前加强储能学科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储能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储能技术是制约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要站在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高度,加快储能学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二是要提升储能学科人才教育培训质量。针对储能产业行业迫切需求,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对储能技术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人才教育培训等提出了系统要求和长远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行动计划要求,加大支持力度,重点完善储能技术学科体系和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三是要推进储能技术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坚持产教融合,以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从机制、平台、师资、产出等方面共同发力,推动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李根生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家能源结构深刻调整对能源类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学校举办此次论坛,邀请储能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一同探讨学科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是顺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要,着力推动储能学科和储能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学校将加快建设跨学科、综合交叉的储能技术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破解共性和瓶颈技术,抢占能源战略突破高点。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苏义脑院士分享了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几点基本认识。他表示,能源是国家安全与发展动力之源,能源行业发展一定要坚持“安全、清洁、低碳、高效”理念。要着重关注煤炭清洁化、石油天然气增储上产、电力推进智能电网、能源规划与布局等方面。要坚持“绿氢”方向,稳妥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全生命周期检测,坚持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节能的良好氛围。
中国科学院孙世刚院士作了题为“电化学储能的挑战和前沿研究”的报告,从电化学方向分析了储能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他认为,未来能源行业总的发展的新趋势是高效无污染。目前我国储能方式以抽水蓄能为主,但电化学储能经过多年成长,已发展成为第二大储能方式,占比达到7.3%。下一步,既要采取科学手段大力提高锂电池容量密度,也要通过对固态电解质进行界面修饰,抑制锂枝晶生长,有效提升电池安全性。
中国科学院张锦院士作了题为“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方法研究”的报告。他表示,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片卷曲而成的空心圆柱体,具备优秀能力的电学、力学和热学性能,被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的下一代集成电路芯片的候选材料之一。他结合大量实验数据,介绍了一种利用碳纳米管与催化剂对称性匹配的外延生长的全新方法,分析了碳纳米管在电子器件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发展的新趋势等以及在现阶段存在的技术难题。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连荣、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陈海生研究员、清华大学徐盛明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峰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李建荣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薄志山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王金淑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陈仕谋研究员、华北电力大学徐超教授等专家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人民网、光明日报客户端、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石油商报等媒体对论坛作了报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