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高质量发展迎重大政策利好 双良节能中标435亿元光伏大单
来源:M6米乐官网登录 发布时间:2024-06-14 20:55:032024-06-14
日前,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尽 ...
日前,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认为,光伏行业落后产能有望加速出清,行业供给格局重塑有望带动产业链迎来否极泰来的曙光。在产能逐步去化的预期下,政策端进一步明确“双碳”战略,并结合行业现状合理化调整2024/2025年发展目标,并提出加快完善绿证等制度,有望强化
5月30日,行业佼佼者双良节能公告称,子公司成功中标约4.35亿元光伏组件项目。公司在行业低谷期逆势扩张产能,锚定行业前三,一旦硅料行情企稳回升,公司业绩弹性将非常可观。
5月30日,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双良新能科技(包头)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内蒙古能源达拉特旗100万千瓦矿区光伏+储能项目EPC总承包工程(第1批)设备采购项目光伏组件(二),中标金额高达约4.35亿元。
具体来看,本项目规划建设光伏发电系统交流侧总装机容量约为999.9MW,并同步建设2座220kV升压站、施工道路、35kV集电线kV 架空线及相应的其他配套设施。
回顾公司发展,在行业低谷保持正现金流入,逆势扩产锚定行业前三。2023年、2024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3.30亿元、2.33亿元。虽然2024年一季度硅片行业几乎全行业亏损,但公司仍保持正现金流入,行业低谷期体现较强抗风险能力。2023年上半年,公司单晶硅二期产能完成爬坡,目前公司单晶硅三期产能已进入产能爬坡阶段,预计全部产能达产后公司产能将进入行业前三位。
与此同时,硅片出货实现跨越式增长,单晶硅片业务在2022年基础上高效推进,经过一年多的稳定供货以及市场验证,通过持续高质量的产品供给能力,同通威、阿特斯、爱旭、润阳、天合光能、华晟等多家电池厂商建立起长期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2023年度,公司光伏业务整体实现盈利收入172.73亿元,同比增长100.41%,实现销售44.60GW,同比增长184.86%。
西南证券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硅片几乎全行业亏损,公司盈利阶段性承压同时,保持正现金流入。双良节能在行业底部逆势扩张产能,若后续硅片行情回暖,公司业绩弹性较大。
日前,新能源行业迎来重大政策利好,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我国将通过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等十大行动稳步推进节能降碳,并支持我国光伏、氢能等行业健康发展。
政策明白准确地提出了节能降碳的目标,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工具,节能节水装备市场需求或将大幅度增长。资料显示,在节能节水设备领域,双良节能的溴冷机、空冷器等产品在工业领域市占率位居行业前列,换热器在高端空分领域有绝对龙头地位,这使得双良节能成为政策利好环境下的最大受益者。
在光伏板块,政策明白准确地提出,在资源较优地区放宽新能源利用率至90%,打开光伏装机向上空间;明白准确地提出新建多晶硅能效须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光伏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2024下半年,国内光伏行业有望逐渐消除消纳瓶颈,提升下游装机,行业将迎来供需改善。
具体来看,随着本次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后续逐步落地,双良节能或有望充分受益。一方面,参照2018年印发的《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光伏发电利用率高于95%,而本次政策将该标准降至90%,据中银证券测算将新增74GW新能源装机空间,光伏装机需求量开始上涨预期有望显著抬升,直接利好双良节能的硅片制造等核心业务。另一方面,该政策也明确将统筹推进氢能发展,鼓励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制氢研发技术应用。无独有偶,绿电制氢产业恰恰也是双良近年来重点布局发展的产业。过去一年,双良节能绿电制氢技术持续迭代升级,自主研发的JSDJ S1系列碱性水电解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在海内外市场齐发力,并在国内以及中东、欧洲等地均有所突破。
国联证券光伏设备行业研报指出,当前估值位于底部区间,此前担忧产能过剩的悲观预期已在股价充分演绎,当前主产业链盈利加速见底,行业出清进入加速期。认为,短期政策利好有望催化预期改善带动估值提升,中期产能出清后迎来设备订单和业绩修复。
近些年来的业务布局变迁,双良节能通过业务协同实现了各条线业务的互补和相互促进,从而取得了“1+12”的协同效应。随着本次《行动方案》的产业政策加持,或将助力双良节能各产业多面开花。
回顾板块过往行情,往往以主题投资和景气投资为主,需求端主导下弹性十足,但在光伏板块进入成熟期后,以供给端为主,投资逻辑逐渐转为板块内环节比较、行业供给格局变化、技术迭代,三者共同驱动行业内公司业绩分化。